P2P雷暴潮:誰製造了中國的「金融難民」?

GETTY IMAGES
GETTY IMAGES
GETTY IMAGES

本文轉載自 BBC | 中文

P2P平台的本質是借貸關係的中間人,做的是撮合成交的信息中介,P2P平台收取手續費用,不會因為雙方的違約而倒閉或跑路。

「說實話,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騙了。」四川成都的祁雪(化名)看到P2P網貸公司紛紛跑路清盤的新聞,嚇得趕緊拿出手機,「看是不是糟了」。祁雪在一家名為金銀貓的平台投資了5.5萬元購買理財產品,176天到期,利率8.5%。「當時沒看出什麼問題,想著等到期贖回,結果上周告訴我們要清盤。」

7月18日,祁雪收到金銀貓《良性清盤延期兌付公告》,按照條款,她將在兩年內逐步收回自己投資的本金。「能不能收回我不知道,至少比那些跑路的好。」對於已經退休的祁雪而言,5.5萬元是兩三年省吃儉用的積蓄,「到現在也敢沒告訴家裏人。」

「雷暴潮」

境遇遠不如祁雪的是「跑路」平台的投資者。

P2P行業的信息和研究平台「網貸之家」稱,自今年6月初以來,約有150家在線借貸平台遇到「問題」。這些問題中,最輕的就是「清盤」,投資平台將逐步償還部分本金,但違約風險依然存在;大量P2P平台則直接停止業務,負責人直接失去聯絡,卷錢跑路,投資人失去所有本金,選擇報警。

頗具諷刺意味的是,網貸之家兄弟公司P2P平台「投之家」也因涉嫌集資詐騙被深圳警方立案偵查。

這種現象被投資者稱為「雷暴」——每個P2P平台的倒下,就像踩中隱秘的地雷,影響眾多,死傷慘重。

進入7月,「雷暴」的平台越來越多,根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,僅7月第一周,至少26家P2P平台出現各種問題,其中7家宣佈清盤,4家已被立案;這26家平台待還本金至少在150~200億元以上。

「金融難民」

本輪「雷暴」潮的第一個"驚雷"始於6月16日位於上海的著名P2P平台唐小僧的跑路,按照該平台自稱數據,其總用戶數超過1000萬人,成交金額750億元。

其後,「雷暴」的主陣地轉移到有「互金之都」之稱的杭州。據BBC中文記者不完全統計,從6月底到7月初,就有位於杭州的小金袋、賢錢寶、金大聖、穩展財富、匯博金服、秋田財富、360儲蓄家、地濃金融、愛多銀、鼎享匯通、人人愛家金融、佑米金融、投融家、一兩理財、長富理財等發生異變。

這些平台中,除了鼎享匯通等個別宣佈良性退出外,還有一部分宣佈清盤,更多則直接跑路。在投資者看來,跑路就等於「血本無歸」,焦急的投資者選擇報警,但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就是用戶散落全國各地,而警方則不會所有地方都受理,他們建議投資者到P2P平台註冊地報案。

就這樣,全國各地被「雷暴」潮殃及的投資者們坐上高鐵,趕赴杭州報案。

據中國媒體《證券時報》報道,由於報案人太多,杭州政府將杭州黃龍體育中心、杭州市江幹區體育中心兩個體育場館設置為臨時接待點,並派出信訪部門與報案人對接。

不同身處體育館的在場者向我們描述了這樣一番場景:密密麻麻的人群,來自天津、河南、江蘇、廣東等地,損失少則數萬,多則上百萬,他們自稱「難民」,互稱「難友」,而為了不讓家人知道,有些人戴著口罩,有些則向公司請假旅行,瞞著家裏駐扎在杭州的小旅館中多日。在中文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一篇描述P2P投資者慘狀的文章,則將這兩個體育場稱為「難民營」。

「可能有點開玩笑的成分,但我們確實成了『金融難民』。」趕赴杭州的投資者們,主要是平台突然跑路後不知道該怎麼辦,他們要麼離得較近,要麼投資額較大。但更多的人則像祁雪一樣,沒有選擇去報案,「雖然不知道平台會不會兌現清盤的承諾,但去上海也花錢,而且報案也不會有更好結果。」

圖片版權GETTY IMAGES
圖片版權GETTY IMAGES

披著新外衣的老騙局

數以千億計的資金流失,憑空突然多出數以萬計的「金融難民」,誰來負責?

面對聚集在兩個體育館的「金融難民」們,社交媒體微博上不少網友對其嘲弄,「不是騙子多高明,僅僅是你心裏的貪慾太強迷了雙眼」、「投資有風險,虧了錢去報警,不是你自己的手投的嗎」。

BBC中文網記者採訪的專家、從業者和投資者都認為,首先應該區分投資和騙局,如果買股票虧錢了沒有人會報警,但本輪P2P平台「雷暴」潮中不少案例的內核則是騙局

「很多聲稱是P2P的平台,實際上根本不是,需要區分開。」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認為

P2P平台的本質是借貸關係的中間人,做的是撮合成交的信息中介,P2P平台收取手續費用,不會因為雙方的違約而倒閉或跑路。

零壹財經媒體副總裁董雲峰也同意胡榮的觀點,倒掉的P2P平台並不是真正的信息中介,沒有嚴格按照監管規定去做業務,而是通過自我擔保、份額拆分、期限錯配等形式逾越了信息中介的本分。「那些最終被證實玩自融、資金池的平台,本質上是非法集資,早就該亡。」

「這些P2P平台的內核其實並不新,一種是自融,設置假項目吸引投資,實際上用於自身發展或對外投資;另外一種就是龐氏騙局,對外採用高額利息為誘餌,借新還舊,資金量達到一定規模後直接消失,壓根沒有還款意思。」一位深圳某P2P平台的市場部經理向BBC中文表示,這種騙局從中國改革開放伊始就不斷發生,比如沈太福案,萬里大造林案,比較近的吳英案等。甚至在互聯網金融時代,這種騙局也非首次出現,2015年的「e租寶案」就是一例。

「不同的是,披上P2P的外衣,借助互聯網的轉播力,e租寶一年半內就資金500多億元。遠超上個時代的集資詐騙規模。」

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2015年,e租寶案爆發投資者損失500億元。
圖片版權GETTY IMAGES
Image caption2015年,e租寶案爆發投資者損失500億元。

有法規無執行

讓祁雪難過的是,這並非P2P平台雷暴潮第一次來臨。2014年,全國倒閉、跑路、取不出錢的平台共有261家。2015年,這一數字有增無減,更是出現了「e租寶」的500億元大案。「當時就有群體性事件,在成都這就有投資者聚在省政府門口要公道。」祁雪說。

2014年底,監管有了相對明確的監管意見出台。證監會規定了一些政策紅線,比如不能搞非法集資、不能搞資金池等等,希望借此規範行業發展。

「我想著那P2P平台是不是這之後就安全了,又說自己是國企背景,又在央視做廣告,結果還是不行。」

胡榮認為,有法規沒有執行,最終造成P2P行業的失序,比如在美國,在健全的司法體制下,P2P企業面臨持續的監管強度,就未出現類似情況。

「金融難民很可憐,政府無常態化監管,如果是投資損失大家是認的,但這麼多人錢全被騙走,監管者難辭其咎。比如杭州政府,一面宣傳自己是互金之城,企業合規性審查上卻基本缺位。」上述P2P平台的市場部經理表示。

不過,中國政府並非全無作為。上一輪倒閉潮後,中央政府啟動了互聯網金融清理整頓行動,該項行動要求每個P2P平台必須在所在地進行登記備案,並未備案設置一系列條件,備案原定的截止日期是2018年4月,也是由此開始不合規的P2P企業逐漸跑路,到6、7月達到高潮。

然而,受訪者們也不認同這一輪政府採取的專項打擊運動。上述P2P平台的市場部經理稱,運動式打擊造成集體崩盤和跑路,不僅如此,輿論風聲鶴唳,合規的P2P平台也喪失公眾和股東的信任,「我們打擊也很大,也有股東提出退出這個行業」。

Leave a Comment